欄目導航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網絡熱訊

多部委就養老方案達成共識 延長繳費年限已定
更新時間:2015-11-01 16:21:57   來源:58尋人網   已瀏覽: 打印本頁

原標題:多部委就養老方案達成多項共識延長繳費年限已定
摘要:如今,頂層設計的大方向已定,那么,養老制度的具體安排就成了下一步急需解決的問題。最后一個達成共識的問題則是對上述制度安排的執行落實,經過討論,針對養老制度將采勸三分政策、七分管理”的原則。
多部委閉門會診養老制度頂層設計方案
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成共識
本報記者王曉慧北京報道
多部委與多套養老方案設計者們為期兩天的閉門會議在養老制度上達成了多項共識。《華夏時報》記者采訪獲悉,其中,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和養老金實行并軌已基本沒有懸念。
“此次會議僅界于部門和專家之間的討論階段,后面還有部門和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各個層面的討論和研究。”10月17日,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多方在頂層設計的規劃、養老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實現上述制度這三大問題上達成了方向上的共識,但所涉及的具體養老方案以及相關政策何時出臺均無定論。
據悉,簽訂了保密協議的養老方案共有4個版本,分別由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四方提供。
改革是修補還是重建
養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如何定位?是此次閉門會議繞不開的話題。
“頂層設計的定位著重在未來一個方案的設計還是對現行政策進行修補?這個問題在此次會議上的討論相對集中。”楊燕綏表示,養老是個長期計劃,因此,養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達成的共識就是,既要著重未來的規劃又要兼顧當前政策的修補。
其實,早在此次會議之前,針對建立什么樣的養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就有諸多猜測,有的學者認為應是以修補現行的制度漏洞為主,有的學者則大膽建議將現行體制推倒重來。但記者從人保部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的結果則是,任何制度尤其是養老方面的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小步慢跑,制度設計上也會更加傾向于選擇能夠平穩過渡的方案。
如今,頂層設計的大方向已定,那么,養老制度的具體安排就成了下一步急需解決的問題。
“達成共識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養老制度的安排;其中,基本養老保險的統籌問題達成共識,就是說,‘統賬結合’的結構是有共識的,但是采取大統籌小賬戶還是小統籌大賬戶等具體方案設計還需要磨合。”楊燕綏表示,從近期發展考慮,采取大統籌小賬戶相對合理,畢竟財政資金還不到位;但從未來發展來看,財政資金到位以后要限定,不能無限放大,因此,統籌賬戶應縮小,個人賬戶要趨大。
最后一個達成共識的問題則是對上述制度安排的執行落實,經過討論,針對養老制度將采勸三分政策、七分管理”的原則。
“政策再好,執行才是關鍵。”據楊燕綏介紹,與會人員一致認為,一定要加強居民檔案和社保信息的管理,只有這些數據向上集中才有可能形成頂層設計,家底都摸不清,設計就是盲目;同時,中央統籌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已達成共識,但要區分中央和地方的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已經列入今年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改革計劃。
延長繳費年限方向已定
養老改革有了方向上的共識,但大家更關心的則是制度環節的具體方案,比如延長繳費年限以及養老金并軌方面的討論。
“這兩個問題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同樣是會上達成共識度最高的。”10月17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與會專家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參加會議的所有團隊的討論幾乎都涉及到了以上兩個問題,目前達成的共識是,養老金并軌已是個無需討論的問題,早晚的事,但是將目前的多軌制整合成一軌、兩軌還是幾個軌這些具體的方案尚無定論;同時,延長繳費年限也勢在必行,但具體延長多少年限等具體方案都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討論和定奪。
而就在此次閉門會議召開期間,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鄭秉文明確表示,養老保險的繳納屬于“多繳多得,少繳少得”的制度設計,因此,延遲退休的結果是可以多拿養老金的,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實行延遲退休是一個趨勢,而延長繳費年限與延遲退休往往是一回事。
“影響養老問題的幾個要素當中,總會挑一個最為穩妥、影響最孝更好執行的因素來動,哪一個因素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相應的利弊會是怎樣,部門都會考慮。”10月17日,一位接近人保部的相關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反問記者,增加繳費年限和直接延遲退休年齡相比,哪個利弊更大?一比較就知道哪個方案可行。
眾所周知,我國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卻不止15年,也就是說,實際上的繳費年限遠遠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繳費年限,對個人的影響也相對較校但是,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則是男職工60歲,女職工50歲,女干部是55歲,一旦延長退休年齡,則是實打實地要多工作幾年。
由此看來,就目前而言,將基本養老金待遇與繳費長短和多少緊密聯系,從而對參保人員形成激勵機制的延長繳費年限已成為未來養老金改革的方向。
上述與會專家同時告訴記者,除了延長繳費年限以及養老金并軌兩個焦點問題之外,針對企業繳費的問題也達成了共識,與會團隊一致認為,企業的繳納費率太高,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就此從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來減少企業相關費率的負擔。(王曉慧)
多部委同步研究養老改革方案最晚明年3月出臺
10月16日,由人社部牽頭的養老制度研討會進入第二天。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此次閉門會議,圍繞個人賬戶、雙軌制改革、投資運營、全國統籌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尤其是為解決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參與此次頂層設計研討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主張采取名義賬戶制。
兩天“都沒結果,就是個討論,”昨晚9時許,剛剛從研討會上離席的一名專家在電話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接下來,得看中央政府怎么決策。當天晚間,另一名參與上述研討會的業內人士直言最后結果已經不是“由我能決定的了”。
當記者追問最終頂層設計方案何時能有結果時,上述專家透露:“最晚明年全國“兩會”之前,總得有個結果出來。”
方案最晚明年3月出臺
輿論關注的延遲領取養老金的觀點,沒有納入此次研討范疇。上述專家表示,此次研討只是第一輪,針對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的研究方案展開討論,接下來還會有更多輪的延展及擴題。
他指出,中國的公共政策是一個磨合的過程,邏輯是博采眾長,而不是選用某研究機構的方案,則棄用其他研究機構的方案。以清華此前提交給人社部的養老改革方案為例,延遲領取養老金的問題雖然沒有出現在此次研討會的討論范疇中,但是不代表日后的深入討論不會涉及。
昨天的研討會,只是針對人社部門委托的幾家機構提交的方案展開討論,包括人大、社科院、國家研究中心、浙大以及國際機構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等。
而且,除了人社部,還有發改委、財政部的參與,其他部委也在同時委托其他研究機構研討涉及方案,遞交中央后,會由中央來根據各個方案中的亮點進行最后的拍板。
“名義賬戶”納入研討范疇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雖然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城鎮職工養老金累計結余近2.4萬億元,但與官方數據形成對比的,是個人養老金賬戶缺口的持續擴大。
根據鄭秉文掌握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金額約為2.5萬億元,但實際上賬戶里做實僅有2703億元。
隨著空賬壓力的日益增加,鄭秉文在研討會前建議:“我主張采取名義賬戶制,同時改革投資體系建設,至少達到投資回報率跑過通脹率,進而實現投資收益的合理分配。”
對于方案的詳細內容,鄭秉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前社科院等四個接受委托的研究機構和人社部等部門簽了保密協議,不便透露提交方案的有關內容。他也未透露研討會的有關內容。
他認為,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臨太多問題,除了名義賬戶這項“大改革”,頂層設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制度改革,應進一步從提高統籌層次上下功夫,針對統賬結合制度展開結構性的改革。
“全積累個人賬戶”實現尚待時日
名義賬戶能否從根本上改變個人賬戶空賬壓力漸增的現狀?
曾有多位學者指出,為解決中國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必須走向全積累型的個人賬戶,也就是說現收現付不可持續。
鄭秉文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個人賬戶積累的資金要逐步由原來的空賬轉為實賬的積累,這是國家確定的一個基本方向。
事實上,做實個人賬戶的主要責任在地方,而全國統籌的“兜底”責任在中央,既要全國統籌又要做實個人賬戶,將填補個人賬戶空賬的責任上移給中央,現在行不通。
因此,如果要由中央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進行集中投資,投資收益可以先行采勸名義賬戶”制。但即使采取名義賬戶的記賬管理辦法,更關鍵的問題是,須盡快改革投資體系,提升投資收益率。
但還有觀點認為,名義賬戶的記賬管理辦法雖然能推動投資收益分配的合理化,但這種制度的本質還是現收現付,只能算是“過渡期”的一種承接,還可以借鑒的方案是轉型名義賬戶制。所謂的轉型名義賬戶制度,即國家負擔的社會基本養老金是第一支柱,轉型名義賬戶是第二支柱,商業保險、補充保險是第三支柱。
事實上,現在做實個人賬戶面臨一個較大的問題是,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如果進一步做實就會進一步增加儲蓄率。分析表明,國家給老百姓建立的個人賬戶對家庭儲蓄的替代率為0.2-0.5,說明即使大規模做實,總儲蓄率還在提高。
更為關鍵的是,從現收現付制到全積累制是有一個轉軌成本的,考慮國家財政、老百姓利益、管理等因素,“全積累個人賬戶”實現尚待時日。
社科院專家:延遲退休是早晚的事全球都這樣
鄭秉文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
對話動機
延遲退休、養老金“缺口”、雙軌制、以房養老……隨著養老體制改革方案即將出臺,這些問題逐漸升溫。老齡化的加速,讓中國社會陷入對“老有所養”的集體憂慮。
養老體制改革如何推進,新一屆中央政府多方聽取建議,最大程度彌補各方分歧。多家學術機構受邀分別提交養老體制改革方案,以備參考。
新京報記者專訪改革方案的兩位主要設計者,分別闡述改革路徑構想。
延遲退休是早晚的事
新京報:公眾都很關心延遲退休,你贊成延遲嗎?
鄭秉文:這個問題還用再討論嗎?延遲是一個趨勢,早晚的事,全世界都是這樣做的,中國計劃生育這么多年,人口老齡化更嚴峻,能例外嗎?
新京報: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延遲退休,你這樣堅持,就不怕被網民罵?
鄭秉文:有的人因為罵就不堅持了,改變了。作為學者,我不會因為被誰罵而改變,而且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越來越急迫。歐洲的教訓已經提醒我們,越早改革,改革的成本就越小,社會震動也越校法國曾因為延遲退休,兩任總統下臺。
新京報:但公眾認為,在中國,延遲退休,只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受益。
鄭秉文:這是一次分配制度的一些不公導致的,與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沒有直接關系。
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激勵
新京報: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是不是也算一種解決方案?
鄭秉文:延長養老保險的基本繳費年限,在很多國家是這么做的。延長繳費年限與延遲退休往往是一回事。有的國家最低繳費年限比中國還低,但這個最低繳費年限實際上不起作用,因為“多繳多得,少繳少得”這個制度設計下,很多人為了多拿養老金就自動多工作了。就是說,延遲退休的結果是可以多拿養老金的。
反觀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最低繳費年限是15年,也可以多繳,但是多繳多得的激勵性不是很足,延長繳費年限就難以執行。
新京報:你認為如何改革才更有激勵性?
鄭秉文:應該建立一種精算型的制度,多繳多得,少繳少得,在國外,這叫“對等原則”。
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20年前設立時,其初衷本來是想體現多繳多得原則,但在后來的實踐中,卻漸行漸遠,尤其近十幾年來,連續統一上調待遇水平,打亂了很多制度機制。現行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搞得參保人、社會輿論和政府的行動離心離德,社會互信降低。
“統賬結合”已經走到盡頭
新京報:現行的“統賬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推倒重建?
鄭秉文:現行的“統賬結合”已經走到頭了,無法再維系,必須要在結構上改革,不能再糊弄下去了。到2023年,人均GDP超過13000美元了,那時真的更難改了,改革成本和帶來的社會震動將無比巨大。
新京報:這么重大的改革,你認為中央下決心了嗎?
鄭秉文:新一屆政府履新幾個月,就提出“養老體制改革頂層設計”。什么是頂層設計?就是一個全景的改革方案,不會只是局部改動,不僅僅事業單位改不改這些枝葉的問題。所以這一次,政府要四個學術機構背靠背做方案。這是一個好兆頭,顯示中央已經開始下決心。
新京報:你一直致力推動的名義個人賬戶,算是大改革嗎?
鄭秉文:是大的改革。
新京報:也是你這次提交的方案核心?
鄭秉文:2008年我們這個團隊就提交了這樣的方案,現在,我依然堅持。但現在,形勢不一樣了,中央的改革決心,讓我觸動很大。
首先,頂層設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制度改革,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臨太多問題,都是互為條件,要改某一個,改不動。就像一棵大樹冒出很多樹杈,找原因,最后都在根兒上。
新京報:這個根,是不是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呢?
鄭秉文:是的,全國統籌算是一個根兒。怎么解決?一個偷懶的辦法,就是僅提高統籌層次。
治本的辦法,就是把統賬結合制度進行結構性改革。到那個時候,統籌層次提高,將是一種具有內生動力的升級版。所有的問題,所有的扣,都會迎刃而解。
這兩種路徑,選哪一種,現在就看決策者的決心了。
新京報:統籌層次提高,實行全國統籌,會不會影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鄭秉文:在目前這種政策框架下,只提高統籌層次,四級政府將變成一個利益的博弈場,而且非常激烈,改革的行政成本和經濟成本也非常大。所以,現在不從根本上改變制度,僅提高統籌層次,還會鬧出很多花樣、變通和不到位。
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應該一起改
新京報:消除雙軌制早已有共識,為什么一拖再拖?
鄭秉文:雙軌制的本質是制度碎片化。
我們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碎片化,縱向碎片不多,只有農民、企業職工、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這幾個大的碎片。但橫向的碎片要了命了。橫向碎片就是地區割據。同樣是面包師,在北京做完面包,到廣州去就沒戲了,到上海也沒戲。
橫向碎片化產生的原因,還是統籌層次低。
新京報:壓力來自哪里?
鄭秉文:壓力來自于社會輿論,政府被動了。改革被社會輿論推著走,推一下,動一下。
2008年2月,國家就發文在5省市試點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但來自地方的反對聲一起,就不動了。
其實政府也不愿意這樣拖下去。但現有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沒變,事業單位改革,只能加入大家的制度中來。可是一加入,他們退休后的養老金就少了一半,反彈會特別激烈,像捅了馬蜂窩。
新京報:為什么不讓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一起改?
鄭秉文:我也在想這個問題,為什么不能一起改?為什么要在雙軌制改革中,還分出三六九等,單改小類,還先改五省市?我認為消除雙軌制,還是要機關事業單位一起改。
新京報:有沒有路徑可以既能讓陣痛最小,又能取消雙軌制帶來的不公?
鄭秉文: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全過渡,一種是設立“中人”。全過渡,就是“新人新辦法”,新人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職工一樣按期繳費參保,退休后領養老金。這個辦法,不會造成震動,但是過渡期太長。
設立“中人”的方案,就是現在已經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的人,設定多少歲之前改,多少歲之后不改。這種方案過渡期短,效果明顯,但沖擊性大,工作難做,四五十歲的人,都不愿意改。
新京報:你贊成哪一種?
鄭秉文:我個人比較傾向于設立“中人”。
新京報:無論哪種方案,改革后養老金都有落差,怎么彌補從而減小阻力?
鄭秉文:就是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外,建立一個新的養老保險制度,比如職業年金。所有的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之外,選擇是否還要建立職業年金。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穩定,很適合建立職業年金,來補充養老金。
“以房養老”不是因為政府沒錢了
新京報:最近“以房養老”也成爭議焦點,為什么民眾會如此關注?
鄭秉文:公眾對“以房養老”的熱議,標志著社會的互信程度已經降到很低。但我還是要說句公道話,國家出臺這個政策的本意,是為養老消費增加一個選項,想讓“以房養老”這個潛在的社會需求,能夠得到真實的保護和反應。
國家現在想出臺政策,是要規范這個市場,本意是保護市場發育,維護老百姓的權益,而不是像有些輿論說的那樣,政府沒錢了,又看上老百姓的房子了。
新京報:現在中國人對“以房養老”有多大需求?
鄭秉文:中國有幾類家庭對“以房養老”是有需求的,一是“失獨”家庭;二是子女出國生活工作的“空巢”老人;三是“丁克”家庭也越來越多;四是中產以上家庭,很多一線城市居民,都不止一套房,樓市這么火,就是因為它成了投資品了,投資為了養老。上述幾類家庭,決定“以房養老”的潛在需求和市場是巨大的。
新京報:“以房養老”會遇到什么現實障礙?
鄭秉文:首先是傳統文化阻礙,還有就是政策不配套,比如說房屋的70年產權。這個期限成為影響產權的重要變量因素,進一步影響房產的估值,影響老人能夠拿到的養老資金。
市場經濟下,產權要明細。有限產權,便不是徹底的市場經濟。這個問題很尖銳,不僅僅是養老的問題了,還涉及地產政策。
(原標題:鄭秉文:養老改革是輿論推著政府走)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請點擊下面的“分享”按鈕,將此找人尋人的尋人啟事信息擴散到全國各地,或許您的一次舉手之勞就會促成一個家庭團圓!再次感謝您的善舉,好人有好報!
我要找人:
    • 幫助中心
    • 點擊排行
    • 部分成功案例
  • 發布找人尋人啟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