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是一名地道的文化輔導干部,但人們熟悉他,喜歡他,卻是因為他和他愛人夏文蘭所創作、表演的男女相聲,作為一名非職業的相聲演員,他在近30年的服務工作中,勤奮創作、勇于革新、大膽嘗試、不斷進取,長期服務于工廠、農村、學校、部隊和街道社區的廣大群眾,扎根社會基層,面向普通百姓。平均每年演出都在120場左右,這種情況在專業劇團都是少見的。在江蘇,他被譽為相聲界的多面手、點子王、活動家,他的足跡不僅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且出訪過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很多國家,為弘揚祖國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
倪明同志曾經是一名軍人,1982年復員進工廠當工人,擔任過鹽城文化館黨支部書記兼館長,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形成了辦事果斷,講究實效,做事嚴謹,辦事認真的工作作風,他當年所帶領的鹽城文化館藝術團,堅持送戲送文化到基層,長達22年,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多次表彰和獎勵,他本人也由于突出的貢獻,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評為群文戰線上唯一的“德藝雙馨”曲藝家。該同志自2005年調入省文化館以來,充分發揮自己一技之長和工作上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省文化館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獻計獻力、特別是在開展文化志愿者服務方面活動方面,有著與眾不同的表現,備受南京普通老百姓喜愛南京相聲俱樂部,就是有倪明策劃發起的“志愿工程”,俱樂部成立三年來,每個周六都免費給普通觀眾上演一臺不同風格的曲藝晚會,累計達340多場,卻分文不取。倪明作為發起人毫無怨言。此外,他還長期擔任南京日報農民工藝術團的藝術顧問,免費收農民工為學生并教學,有的在倪明的幫助下已考入了大學。他還經常組織藝術家到敬老院、福利院慰問演出,并給老人贈送自己的專輯。2011年8月,參加了由省文化廳、省文明辦主辦的“春雨工程”——江蘇省文化志愿者邊疆行大舞臺慰問演出活動,他創作的相聲《為伊犁放歌》,受到了邊疆基層群眾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藝術即是人生——優秀文化志愿者倪明
江蘇省文化館戲劇活動中心副主任倪明是一名相聲演員,他在近30年的藝術實踐中,勤奮創作、勇于革新、大膽嘗試、不斷進取,長期服務于工廠、農村、學校、部隊和街道社區的廣大群眾,扎根社會基層,面向普通百姓。他把笑聲和快樂送給大家的同時,還經常組織賽事和義務演出,培養出了一大批學生和業余曲藝骨干。由于長期生活在基層,他創作出了很多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好段子,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他曾多次獲得全國相聲比賽大獎,并且成為姜昆先生的親傳弟子。在江蘇,他被譽為相聲界的多面手、點子王、活動家,他的足跡不僅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且出訪過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很多國家,為弘揚祖國文化做出了貢獻。
倪明同志曾經是一名軍人,1982年復員進工廠當工人,擔任過鹽城文化館黨支部書記兼館長,該同志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形成了辦事果斷,講究實效,作風嚴謹,辦事認真的工作作風,他當年所帶領的鹽城文化館藝術團,堅持送戲送文化到基層,長達22年,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多次表彰和獎勵,他本人也由于突出的貢獻,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評為群文戰線上唯一的“德藝雙馨”曲藝家。該同志自2005年調入省文化館以來,充分發揮自己一技之長和工作上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省文化館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獻計獻力、特別是在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方面,更是做了很多積極努力和探索,先后策劃組織了“2006江蘇省相聲、喜劇小品大獎賽”、以及“歡樂在社區”“歡樂在軍營”、“歡樂在校園”等系列活動,并在“美好江蘇”基層行公益性演出中,一人多角,充分發揮了業務骨干的作用。2010年,他舉辦了“紀念相聲大師張永熙從藝80周年”專場演出,“共獻愛心——為陳其軍同學募捐”專場、“笑滿軍營”系列演出等活動。2011年8月,參加了由省文化廳、省文明辦主辦的“春雨工程”——江蘇省文化志愿者邊疆行大舞臺慰問演出活動,他創作的相聲《為伊犁放歌》,受到了邊疆基層群眾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對于長期在群文戰線工作上的人來說,服務政府、服務社會,這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省文化館的一名文藝工作者,該同志能夠明確職業定位,他一方面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一方面又不忘本身的職責所在,積極開展文藝創作,2011年,倪明聯手著名相聲作家孫晨專門為建黨90周年寫出了《紅歌情》和《頌歌獻給黨》,倪明還準備首開先河,把著名作家石鐘山先生的中篇小說《文官武將》改編成相聲,這將成為《爸爸的故事》的姊妹篇。
永遠是朋友——我做文化志愿者的一點心得
什么是志愿者,我國志愿者協會給的定義是: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志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我自己從事群眾文化工作30年,在這30年當中,除了文化人應有的擔當和責任,我更多的是在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和業余時間,為更多的人提供文化服務和文化享受。
經常有朋友跟我開玩笑說:憑你倪明的實際能力,干什么不比干群文強啊?也有位專家曾對我說,憑你的獎項和知名度,如果在專業劇團,恐怕早就是國家一級了。想想也是,自從踏上群文戰線以來,我說過相聲,做過導演,當過撰稿,還干過一段時間電視節目主持人。很多人都以我是專業相聲演員,或是電視臺的從業人員,實際上,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群文輔導員。那些成績的取得,跟我所從事的正式職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這么說,是群文戰線這塊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我,所以,我對朋友們的說法一直不以為然,因為除了自己的酷愛之外,群文戰線上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何況,普通老百姓太需要我們這樣的文化志愿者了。
不謙虛地說,我應該算一名年輕的老群文了,跟我歲數差不多,但在群文戰線上堅持下來且一干就是三十年的人似乎不多。因為群文工作既不得名又不得利,就連評個職稱也是參照人家文博系列來的。當我第一次申報館員職稱時,想不到群文的條件是那么荷刻,但我還是憑著自己的有利條件被破格錄用了。因為是破格,自然就很珍惜,因為知道群文條件要求高,所以就更加努力去工作,為自己的明天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盡管我是因為擅長曲藝創作表演而步入群文戰線的,但傾注自己最大精力的還得要算開展各種群文活動。每當看到普通老百姓登臺亮相時的張張笑臉,我心里比拿了什么獎都高興。遠的不說,光近幾年,我就先后策劃組織了“中國曲藝名家蘇北行”、“江蘇省首屆丹頂鶴杯相聲邀請賽”、“圣酒杯”電視曲藝、小品大獎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在社會上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最關鍵的我每次都會給一些孤寡老人送票上門,給他們送上歡聲笑語。
堅持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不僅僅是我們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不變的宗旨,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奮斗目標之一。三十年來,我每年都要參加百十場左右的慰問演出,光為農民朋友演出就已超過千場了,難怪圈內朋友都戲說我是“農村專業戶”,沒辦法,誰讓咱是干群文的呢?豐富多彩的群文工作,五彩斑瀾的社會生活,也使我自己的藝術創作和表演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1996年7月,我出版了個人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蘇衛視隆重推出了《倪明、夏文蘭電視相聲專輯》,中央電視臺的《曲苑雜壇》、《藝苑風景線》、《朋友》等欄目也都播出過我的作品。這對于一個從事群文工作的人來講,不能不說是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是我一貫追尋的目標,《家鄉美》、《永遠是朋友》、《窮快活》、《說和道順》、《張鐵頭》等一系列全國大獎的獲得,足以證明自己仍在奮斗拼搏著。最讓我開心的就是2004年12月,我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評為非職業當中唯一一個“德藝雙馨”的曲藝家。
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的“心連心”藝術團深受人們的歡迎,所到之處無不人山人海。實際上,類似于“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出,我們各級文化館一直都在做,就在我到省文化館工作的幾年當中,這樣的活動每年也有幾十場,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作為一個群文單位,能堅持做到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不容易的。
記得2002年的春天,那時候我還在鹽城工作,當時組織了一個“歡樂到農家”的系列演出活動。選擇的村組都是相對比較閉塞和偏遠的,但是我們受歡迎的程度似乎一點也不比“心連心”藝術團差。老百姓拉橫幅,放鞭炮,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就跟過節一個樣,而我們只不過才有十幾個人。難怪當地的老百姓感慨地說:“還是在文革期間看到過這樣的隊伍。”有一次我們在鹽都縣大岡鎮演出,天公不作美,傾刻間下起了瓢潑大雨,但老百姓沒有一個離開的,他們打著雨傘、穿著雨披,堅持要把演出看完。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大媽,看到我愛人夏文蘭在冒雨演唱,于心不忍,特意替她打著傘,一直等到節目結束。這就有了我們文化館走廊上“心心相印”這張感人的照片,后來很多報刊也相繼發表了。
作為我個人來講,如果要離開群文戰線,闖名聲,爭效益,肯定要比現有的崗位好得多。但每當我想到那么多可親可愛的觀眾朋友,想到紅紅火火的群文事業,我的心里總是那么的坦然,那么的踏實。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能更加理解什么叫文藝為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想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遠離了人民、遠離了生活,那肯定會被歷史所淘汰。所以,不管是今后,還是將來,我仍將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堅持送歡笑到基層,跟農民兄弟交朋友,就像我寫的相聲里說的一樣,我和他們《永遠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