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2011級本科生,現任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學生會副主席。
陳羽同學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成績優良,政治思想覺悟高。進入大學后,她積極加入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愛心社等組織,參加學校的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堅持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立足校園,服務社會,以全面提高她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同時她注重個人能力培養,積極向上,熱忱地投身青年志愿者行動,熱心公益、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現將該同學個人材料匯報如下:
·熱愛志愿服務,投身廣闊志愿舞臺
懷揣一顆奉獻的志愿之心,積極關注大型志愿活動,努力爭取機會,參與其中。讓志愿精神在活動中迸濺,讓服務意識在不斷的奉獻中深化。
2011年入學伊始,我很榮幸的加入了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這個我一直向往的組織,并堅守本職至今。在風雨同舟的日子里,我了解到作為一名志愿者的神圣與艱辛!開學沒多久,百項服務項目總結大會、暑期社會實踐表彰大會相繼到來。迎接我們的,是無數的EXCEL表格和滿滿的負責人聯系方式。白天一下課,我們便沖進辦公室抱著電話,一個個地聯系負責人上交材料、通知答辯時間注意事項。晚上,我們又趴在電腦前,錄入信息、核對篩選、安排時間……表彰大會上,我們又以志愿者的身份在現場站崗,看著學長學姐開心獲獎,我們心里比自己獲獎都高興。在付出艱辛的汗水后能夠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也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件事,奉獻一份愛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喜悅。回味起那些停放在我人生列表里特殊的日子,時而會激發起我的激情,讓我真正體會到“犧牲小我,奉獻大我”這便是志愿者必備的素質和前提,是我們能夠成為一名真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的前提。后來的一項項活動——學雷鋒紀念日、愛心宿舍、校慶先行隊中都活躍著我的身影,和我的同伴們一起為南航校園志愿服務貢獻力量!
大一時積極參加愛心社手語部組織的各項活動,從基礎字母開始,認真學習手語表演,努力達到基本手語交流水平,并前往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志愿服務。
參加學生大使團后,我光榮的成為一名禮賓志愿者,不僅要補習基礎知識,還要培訓包括站姿、走姿、微笑等在內的一系列的禮儀知識。在美麗的光環背后,也蘊含著無數的辛勞。在做志愿者之前,我從沒有穿過高跟鞋,而高跟鞋對于一名禮儀人員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由于運動會將至時間緊迫,我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學習大量技巧,并通過集訓達到掌握的目的。終于,我成為校運動會上引導方陣的“那一抹紅色”,并在后來為保密審查、校黨代會等多次重大會議提供禮賓志愿服務。在崗上有時要手持牌子、穿著禮儀服和高跟鞋站一整天,回宿舍后還要繼續貼墻站、頭頂書和咬筷子。訓練雖然很辛苦,但一想到可以用自己的微笑傳遞南航的熱情與友好,就覺得一切的苦與累都是值得的。
身為班級團支書,我帶領支部團員開展屬于我們支部的“家的溫暖——幫助孤兒、空巢老人”專項團日活動,號召大家奉獻一份愛心、參與志愿服務、關愛孤獨兒童、溫暖空巢老人。并在校團委組織部組織的支教獻愛心活動中前往南京市上元小學送去愛心捐款,與孩子們共同度過美好時光,他們燦爛的笑臉和一幅幅圖畫對我來說就已是滿滿的溫暖。
·著眼臨終患者,傾心長期志愿行動
一年來,我從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成長為一名志愿工作者。身份的轉變讓我開始留心觀察身邊的志愿服務標語,關注每一個公益廣告,我開始去思考如何能讓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務中來,如何去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讓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志愿服務的精神和內涵。志愿者為受助者提供了關懷和幫助,我們要為志愿者提供毫無后顧之憂的后勤服務。無論哪種幫助,都是志愿服務,都能給予成長啟示和收獲。
2011年11月份,有了些許志愿服務經歷的我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做志愿、做公益的決心!在一次敬老院志愿服務時,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大多患心衰、中風后遺癥等慢性病,大醫院不收治、養老院不能提供醫療服務、在家養老又給兒女造成一定負擔。這些老人該何去何從?誰來關心他們特殊的心理感受呢?
仍記得20日晚上七時許,圍著一個小小的方桌,我和其他6名同學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終于決定成立我們自己的學生團隊——【牽手同行·生命關懷】志愿服務實踐團!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們相望無言,每個人都在暗下決心,讓臨終患者這個被社會忽視的群體,進入南京市民的視線,點亮南京市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隨即,我通過走訪相關人士,對“臨終關懷”內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在街頭進行的簡單采訪中得知,許多受訪者表示能夠接受“臨終關懷”。于是我決定廣招志愿者對臨終患者實行陪護服務,同時走向社區街頭宣傳講解生命關懷,以吸引更多的媒體報道和社會關注,并開展“臨終關懷現狀”調研活動,根據調研情況撰寫報告和解決提案,讓政府意識到發展臨終關懷事業的緊迫性!
圖書館里,我認真閱讀書籍《死亡與曙光》,深諳臨終關懷內涵,制定團隊宗旨“談‘終’而不色變”;機房電腦前,我搜索查找臨終關懷基地,一家家的走訪聯系,多次前往上海生命安懷研究中心學習交流;例會時,我拿出自己整理編輯的臨終關懷相關資料,進行團內培訓;教室里,我又盯著那兩萬余字的團隊詳細策劃仔細查看,分析活動利弊,及時制定工作計劃時間安排表。在校期間,我們開展臨終關懷主題辯論賽、在各個路口招募志愿者、召開臨終關懷宣講會等等活動都引起了較大的校園反響。假期里,我們更是冒著酷暑早早趕來南京,飆升的氣溫一點也不會收斂它囂張的氣焰,也同樣一點也打不垮我們服務奉獻的熱情。帶領團隊派發調研問卷、前往實踐基地交流考察、聯絡社區開展知識宣講活動、走訪南京市民政局等政府單位,一件件事情我都親歷親為,與隊員們一起向著我們的目標邁進!長達半個月的全日制服務中,我不怕苦不怕累,為臨終患者換尿袋、打鼻飼樣樣都干,得到實踐基地領導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一路走來,我哭過,笑過,彷徨過,也執著過,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不斷有人放棄,又不斷有人加入其中,而支持我不斷前行的動力便是那份最初的感動和快樂。終于,老人們一聲聲的感謝,一件件的禮物成為我們最好的酬勞!60多家媒體的報道見證了我們的不凡,見證了臨終關懷在南京的成長。實踐成果《臨終關懷社會現狀調查報告》和《關于臨終關懷現狀幾點看法和建議》兩文,被各大主流媒體多次引用。這次活動得到了南京市民政局高層領導的支持和贊許,出具正規原章推薦信,通知各區民政局盡力配合我們工作; 南京市慈善總會多次主動聯系我,表示希望為我們舉辦一場正式的授旗儀式,表彰我們的先進事跡,以此激勵南京市民更加熱心的投身公益事業;江蘇衛視《新聞眼》、南京市電視臺《亮見》欄目、江蘇省教育電視臺、南京市新聞綜合頻道對我們的活動進行了長達60分鐘的專題報道,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網、人民網、新華網、新民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江蘇網、揚子晚報網、新浪網、雅虎網、搜狐網等近百家媒體對我們的活動予以報道,在南京范圍內較好地宣傳了臨終關懷,著實點燃了南京市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
目前,我們仍保持每半個月聯絡志愿者前往志愿服務基地開展活動,陪伴老人。同時將邀請南京市臨終關懷研究專家潘院長來我校講學,宣傳臨終關懷知識。在未來,我們團隊將繼續傳承下去,成為南航特色品牌活動,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進來共同服務更多的臨終患者,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愛和希望!
·總結切身體悟,延續光榮志愿精神
投身志愿服務的這一年零四個月,我主持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近幾十項,志愿服務累計時長逾千小時。一路走來,一點點在逆境中成長,一步步在曲折中前進,一次次在壓力下堅強。從懵懂無知的關注者,到默默無聞簡簡單單的志愿者,再到大力投身專業技能型志愿服務的志愿服務組織者。
曾經我想,不就是熬夜加班做表格?我不怕累。不就是穿著高跟鞋絲襪迎賓?我不怕冷。不就是要幫臨終患者倒尿袋?我不怕苦。可現實是,那些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難接踵而至——我仍記得校內有同學看到我們宣傳展板時嫌惡的表情離開;我仍記得面對大多社區物業的拒絕、社區居民的不理解、家訪時被驅趕出門的尷尬;我也仍記得我們宣傳物資短缺、近百名志愿者無法安排衣食住行時的心酸;當真正面對著瘦骨嶙峋即將要離開人世的臨終老人時,我看到了老人們渴望關懷卻不敢信任的眼神,我聽到了他們蜷縮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我感受著他們面對死亡時的恐懼與無力,冰冷的感覺從我的內心里滲了出來。我們之前滿懷的信心動搖了。聽著醫務人員為我們講解著導尿、鼻飼、翻身的要求時,我們緊張而興奮著。但是當我們真正面對老人進行操作時,他的一呼一吸都讓我們掛心,他的每一次皺眉都讓我們忐忑不安,我們好像觸摸到了生命,我們好像感受到了死神的存在,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關乎著他們生命的進程。
臨終關懷,這場觀念上的大革命,面對全新陌生的領域,有太多的不確定,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靠我們的摸索和嘗試。承受著太多的期望和壓力,每個隊員心中都動搖過、懷疑過。但是我們相互鼓勵相互支持,銘記著團隊成立的初衷,我們沒有放棄!
服務中盡己所能,不計報酬,熱情服務,幫助他人,團結協作,奮力拼搏,踐行志愿服務精神。“青年志愿者”是一個神圣而富有活力的名字,作為青年志愿者,陳羽同學懷有一顆博愛溫暖的心,堅持服務他人;因為服務社會,她踐行了一個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她把“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作為志愿者的行動力量,對她而言,志愿者,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稱號,而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