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美麗,它看不見、摸不著,只有用心靈去感受,這就是善良。善良是一種心境,是一種本能,它來自天然,發自內心,無需雕琢。一個人的善良宛如一粒花粉,常常會在無意中悄然成熟,在和風中恣意播種。
凡是播種善良的人,不善張揚,無聲無息,然而當人們發現他時,仰慕他時,他播下的善良種子早已在荒蕪的原野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南通市如東地稅局六分局稅干張華同志就是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播種人,這里我們要講述他鮮為人知的兩則感人故事。
第一則故事:從未見過面的“侄女兒”
這則故事要追溯到14年前。
1997年,張華從一個農村稅務所調到如東縣地方稅務局稽查分局工作,一年后無意中從同事那里得知,廣西省隆林縣沙梨鄉有一個叫岑秀容的小女孩,因地處偏僻山區,家境貧寒,快十歲了還未上學。帶著善心上路的張華頓時感到一陣心酸,便有意要資助她。然而,對于工作時間不久,剛剛建立小家庭的張華來說,手頭并不寬裕,得和妻子溝通一下,妻子陳艷春是位為人師表的教師,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倆人一拍即合,從心靈深處撞擊出愛的火花,便立即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系,找到了岑秀容的通訊地址,隨后郵去了衣服、寄去了書籍、匯去了學費,終于讓這位入學無門的山娃跨進了當地的女童班。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每到開學之初,張華早早就把孩子上學報名的經費籌備好,準時匯去。隨著物價上漲,從每學期200元到300元、400元、500元、600元……直至現在的數千元,我們追問張華在這孩子身上一共用去了多少錢?張華茫然地搖了搖頭:“因為無需償還,我們壓根兒沒有記賬。”多么樸實的行為,多么善良的心地!
張華與岑秀容一直以叔侄相稱保持著書信來往,岑秀容信中寫的大多是學習情況,所取得的成績,所遇到的困難。張華夫婦總是為這位從未謀過面的“侄女兒”時而高興、時而擔憂,每次回信都用嚴父慈母般的話語鼓勵她、鞭策她、教育她。2009年,張華意外地收到了岑秀容的一封信,岑秀容告訴他因家庭困難,想輟學,外出打工。她在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叔叔阿姨,因為有你們的資助,我才有幸讀書到現在,你們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你們的愛讓我感到很溫暖,很溫暖。即使我不再讀書了,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也永遠會像你們一樣,用一顆愛心去幫助周圍有困難的人……”讀完這封信,張華夫婦激動地熱淚盈眶,他們欣慰地看到他們播下的種子開花了。因為善良的溫度是可以傳遞的,收到幫助的人也會因此在心中播下愛,將這溫暖的溫度傳遞下去,生生不息。
這封來信,事關岑秀容前途命運的大事,來不得絲毫的猶豫和怠慢,張華連夜寫了回信,信中鄭重的表白:“叔叔阿姨不贊成你輟學,只要你有決心讀下去,讀完高中,乃至大學,我們永遠是你的學業資助人!”第二天,信寄出,錢也隨之匯了過去。 2011年,岑秀容于南寧市邕寧區苗圃行動華光女子高中畢業后,考取了當地的一所大專院校,張華夫婦感到很欣慰,只要再送一程,可以說是功德圓滿了。
第二則故事:遠方走來的“女兒”
這則故事也要從十多年前說起。
2002年夏,張華和同事去南通天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稅收稽查,在市場工作人員交談之間得知,安徽有一對張姓夫妻在如東做鹵菜加工小生意,家中有三個孩子,兩女一男,都帶在掘港上學,因生活窘迫,夫妻商量要讓女兒張蓓退學。張華聽后對這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既氣憤又同情,立即請工作人員把張蓓的父母叫來,當場表態:張蓓不能退學,孩子的學費由他資助。天一市場的陸書記很感動,要寫感謝信到地稅局,被張華拒絕了,他說:“我這么做不是為了揚名掛榜,沽名釣譽,因為我心腸太軟,見了這種不順心的事,總是走不向前。”
從此,張華肩上又多了一個“包袱”,張蓓的學費、書籍、文具以及衣服、生活用品全由他一手包了,一年下來,幾千塊錢不在少數,張蓓這孩子長得文靜而乖巧,討人喜歡,張華夫婦就把她當親生女兒一樣看待,還特地為張蓓在掘港鎮安置了戶口。
然而好事多磨。 2010年,張蓓的父親因患直道癌舉家要回安徽老家,只留張蓓一人在這里讀書。臨走前張蓓父母帶著孩子來到張華家,失聲大哭地說:“張蓓就交給你們了,就算你們多生了一個女兒。”張華夫妻倆含著熱淚接受了。從此,如東真正成了張蓓的家。張蓓在馬塘中學就讀、離張華所住的縣城30多華里,每逢大星期,便回到縣城新家和“父母”團聚;每逢小星期,張華夫妻便帶上牛奶、水果等營養品去看望“女兒”,一來二去,學校的老師同學還真以為他們是親生父女呢!
去年十月,張蓓因患肺結核休學,張華夫婦為孩子求醫問藥忙碌了一陣子,送她回老家休養去了。張華夫婦得知她心情十分沮喪,情緒很不穩定,便一次有一次和她通話,不斷地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病魔,爭取早日康復,重返校園。與此同時,張華奔波于掘港、馬塘之間,跑學校、走居委會、找教育局,不知送了多少材料,蓋了多少章,終于爭取了一個困難幫扶名額。今年9月份,張蓓重返校園,回到了她的第二故鄉,回到了她再生父母的身旁,青春的臉龐常常掛著燦爛的笑容。
張蓓現就讀于馬塘中學高三,明年就要參加高考了。張華鼓勵她抓緊學業,考一個好學校,爭取將來考研,一切費用他全包了。
故事講到這里,讀者也許以為張華夫婦沒有孩子。其實,張華兒子如今已在大學就讀了。那么,作為工薪階層的他們夫妻倆,除了贍養父母、撫養子女,還要把不多的薪水擠出來資助兩名無緣無故的窮學子,這到底圖個啥呢?啟蒙階段的兒子就曾經這樣問過爸媽,張華啟迪兒子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間處處有真情!”
莎士比亞說過:“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播下善良,必定收獲和諧,凡是生命的種子就會開花結果,善也如此,愛也如此,仁也如此,所有美麗的一切都會如此。
朋友們,讓我們共同播下善良的種子吧!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請點擊下面的“分享”按鈕,將此找人尋人的尋人啟事信息擴散到全國各地,或許您的一次舉手之勞就會促成一個家庭團圓!再次感謝您的善舉,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