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志愿者組織是1896年在紐約成立的“美國志愿人員”組織。到現在,志愿人員服務己經片及世界各地。1985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每年的12月5日定為國際志愿人員日。
現時,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群體中的主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務第一線上,起著主導作用的就是青年志愿者。他們帶動著整個志愿者事業快速向前,所以我們只有充分認識青年志愿者,發揮青年志愿者們的聰明才智,才可以更好地發展志愿者事業。
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2月19日,2萬余名鐵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了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之后,40余萬名大中學生利用寒假在全國主要鐵路沿線和車站開展志愿者新春熱心行動,青年志愿者行動迅速在全國展開。近九年來,青年志愿者行動不斷發展,志愿服務的領域不斷擴大,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全國累計已有1億多人次的青年向社會提供了超過45億小時的志愿服務。
為推動青年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團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隨后,各級青年志愿者協會也逐步建立起來。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國協會、35個省級協會、2/3以上的地(市)級協會及部分縣級協會組成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網絡。1998年8月,團中央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負責規劃、協調、指導全團的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承擔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處的職能,山西、廣西、廣東、上海、貴州、重慶、遼寧、四川、湖北等省市也都成立了相應的專門工作機構。為使志愿服務落實到基層,深入千家萬戶,從1995年開始進行了社區青年志愿者服務站建設工作。現在,由24000多個街道社區青年志愿者服務站、10多萬支志愿者服務隊組成的青年志愿服務基層組織網絡已見雛型。與此同時,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訓、考核、評估、表彰等制度普遍建立起來,青年志愿服務的內部運行機制逐步形成。
1999年8月,廣東省人大通過了國內第一部省級青年志愿服務條例,隨后,山東省人大也通過了《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規定》,南京市人大通過了《關于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的決定》,福建、河南等省的青年志愿服務立法也己經納入了省人大的立法規劃,這些工作推動了全國志愿服務立法進程。
青年志愿者行動是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各有關黨政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1997年底,江澤民總書記為“中國青年志愿者”親筆題名,2000年年初,又對青年志愿者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動,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一項十分高尚的事業,體現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和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業。努力進行好這項事業,有利于在全社會樹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新風。希望你們在新的世紀里繼續努力,發揚我國青年的光榮傳統,不解奮斗,不斷創造,奮勇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李鵬、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丁關根、溫家寶等中央領導也十分關心青年志愿者行動,分別作出了批示或親自參加了活動。青年志愿者行動己經作為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的群眾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一項重要的道德實踐載體,被正式寫入了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以來,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志愿服務正在成為新的社會風尚,越來越多的青年及社會各界群眾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實踐充分說明,青年志愿者行動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符合當代青年的特點,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少’一闊的發展前景,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項生機勃勃的事業,是廣大青年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載體。它使一些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從志愿服務中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在全社會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倡導時代新風正氣,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已經成為新時期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有效途徑;它以扶貧濟困為主題,以社會困難群體為主要扶助對象,通過志愿服務方式為困難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為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它適應當代青年自主意識、參與意識日益增強的特點,組織和引導青年以志愿服務方式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調動了青年的內在積極性,已經成為共青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動員和組織青年的有效手段,為服務西部大開發展戰略,有效配置人力資源進行了積極探索;已為當代青年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開辟了現實的途徑,體現了共青團在實踐中育人的宗旨,成為新時期青年工作的重要內容;它與國際志愿服務接軌,在國際上樹立了當代中國青年的良好形象,成為加強與各國青年之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渠道。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請點擊下面的“分享”按鈕,將此找人尋人的尋人啟事信息擴散到全國各地,或許您的一次舉手之勞就會促成一個家庭團圓!再次感謝您的善舉,好人有好報!